成果申报书

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方法

发布日期:2025-09-29    作者:         点击:

1.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

①面对四川盆周高山极地、高寒缺氧、地灾频发施工环境,学生缺乏奉献精神”待不住,浸润铸魂难。

面对交通建设“机械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转型升级学生“缺乏岗位适应性”实践技能培养滞后。

面对工现场复杂技艺和工法挑战时常常束手无策,学生“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”创新训导跟不上

2.解决问题的方案

① “路石铸魂”内化两路精神

建馆筑场引进路桥集团投资1000万元,建成“校内1主馆+校外6辅馆+33处遗迹”的川藏公路博物馆体系,联动18个工地和8个超级工程,构建“甘当路石”的两路精神育人场景(图1)。

图1 川藏公路博物馆和两路精神“路魂”雕塑

融课编案将两路成就、文化与事迹融入专业课,打造了13项思政示范项目。汇编百余个“路石铸魂”案例融入思政课程。

践行内化结合课程,学生进馆讲展陈、写感悟,传唱两路之歌、排演两路话剧;分组进工地,岗位中浸润,感悟英雄,感化自己。

课堂共鸣、工地共情、日常共生,内化“甘当路石”的行动自觉,见图2。

图2 “路石铸魂”内化两路精神示意图

② “工地淬炼”锻造岗位技能

拓展工地课堂空间与蜀道集团牵头建设共同体,投入4000万元共建产业学院,建成30个工地直播教室;共享300余个工地,常态运行18个工地课堂,动态配置40名产业导师,共建“百人双师团”。

汇聚工地“三化”资源中国铁建等捐赠盾构机、多臂台车等价值3000万元装备,建成“机械化”实训基地;同步工地技术建成智慧梁场等“智能化”生产性实训基地;对接工地建成BIM技术等“绿色化”实训基地;同步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。

工地淬炼四阶递进通过直播将“工地搬入课堂”建立认知;通过虚仿工地反复试错实现工序复盘;在校内具有“实境工地”特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夯实操作技能;分批到工地,“同步建设周期”轮换岗位、轮换工地锻造技能。

工地承载,“认知—虚拟—实操—轮岗”四阶递进,提升岗位适应性,见图3  

图3 “工地淬炼”四阶递进示意图

③ “工程实战”提升创新能力

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省公路院等企业,共建“钢管混凝土桥梁”等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,配套改革16项创新激励制度。

师生同创实战选拔学生组建多个“匍匐班”,桥梁大师牟廷敏等领办,形成师生同创团队。工程出题,开展21项国省级科技项目、50多项横向课题,研发20多项标准和工法。

三步深化培育在8个工地试验室和校内实验室开展试验验证;将大项目分解为微项目,结合项目完成毕业设计;在工地,师生一起推进大项目研发转化。

工程出题、师生共答,循序渐进培养创新能力,见图4。

图4 学生工程实战培养创新能力案例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

 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成果网 
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东段208号

邮编:611130